close

民國畫傢李毅士《南京靈谷寺》

時間:2018-8-15 17:18:16 信息來源:收藏快報 周安慶/江六鏡頭行車記錄器蘇南京


籍貫江蘇武進的李毅士(1886─1942),乃曾經享有盛名的現代中國油畫傢和美術教育傢之一。他原名祖鴻,以號“毅士”行世,少時便受傢庭影響,喜好文學藝術。1900年就學於浙江求是書院,青年時代前往日本、英國,先後在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和格拉斯哥大學物理系留學。1916年回國後,相繼在北京大學、北京美術學校等單位任教,1924年旋赴上海美專教授西畫,並兼任教務長一職。1927年,李毅士來到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授西方繪畫,1937年抗戰爆發後隨該校遷徙重慶,1940年辭職後轉而以賣畫為生。次年應白崇禧之邀入廣西作畫,1942年5月24日因突發心臟病不幸於桂林去世。

' src='/uploadimages/magazine_logo/2016516197.jpg'>· 刊 名:藝術精粹 第146期
· 日 期:2016-4-30
· 大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廠商 小:3.7M

民國畫傢李毅士《南京靈谷寺》

李毅士精於油畫、水彩畫和素描,亦擅長國畫及廣告畫,人物、肖像和風景畫等俱能。他在繪畫方面堅持博采眾長、融貫中西,崇尚古典寫實畫風,秉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,畢生勤奮創作,繪畫功底紮實,所作題材大多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,內容豐富多彩,深受民眾喜愛。李毅士作為一位富有社會良知和正義感的畫傢,留學歸來後便開始探索用西洋畫技表現中華傳統歷史文化題材。1920年代創作完成的《〈長恨歌〉畫意》(30幀),寓個人情感於古今,就是他集水彩、水粉和水墨畫等丹青技法於一體,將寫實與寫意相融合,盡情演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這一名作的詩意組畫,在當時藝壇產生瞭較大影響。在丹青實踐中,李毅士強調藝術創作要有個性、應與生活相結合,不斷反映時代精神及社會責任,弘揚真、善、美,同時也頗為關註當時民族的前途命運。“九一八”事變後,李毅士繪制瞭《嶽飛與牛皋》《文天祥》等不少力作,藉以借古喻今,反映憂國憂民情懷,從內心深處喚起廣大民眾的愛國激情,積極地投身到抗日運動中來。李毅士畢生創作瞭不少作品,但苦於社會動蕩散佚較多。1953年,他的子女將《長恨歌畫意》《僧多粥少》《宮怨》等數十幀畫作捐贈給國傢,為人們研究畫傢藝術提供瞭比較珍貴的學術資料。

李毅士在古都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後,經常帶領學生外出寫生,自己還不斷研究客觀自然現象,曾經創作瞭油畫《中央大學農場》《夫子廟魁星閣》,水彩畫《雞鳴寺佛堂》《秦淮河船傢》《玄武湖草亭》《湖畔》等一批風景佳作。畫傢長於風景描繪的藝術特色,因此得到瞭較好發揮。通過這幅《南京靈谷寺》油畫(縱55、橫85厘米),我們可以領略一下李毅士的藝術風格。始建於南朝的靈谷寺,位於南京東郊鐘山之陽的獨龍阜畔,原系梁武帝蕭衍為安葬寶志高僧所立,後來寺院得到發展。明初洪武年間,太祖因為生前建造孝陵的需要,將之東移數裡擇地重建,朱元璋不僅賜名“靈谷禪寺”,還親賜“天下第一禪林”匾額。該寺曾與天界寺、報恩寺,並稱明季南京“三大剎”,香火綿延迄今。鐘山靈谷寺一帶後來成瞭我國江南地區著名景區,每逢春秋季節,遊人訪客紛至沓來、流連忘返。“靈谷深松”嘗被列為清代“金陵四十八景”之一。

通過該畫面可知,李毅士尋古探幽大概應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。古樸典雅的靈谷寺,靜靜地佇立在恬幽安謐的山林中。繽紛多彩的流光碎影,雜亂無章地灑落在禪房和地面上,斑駁的寺墻、青黛的殿瓦等無不充滿瞭歷史滄桑感,庇蔭遮日的參天老樹錯落環抱,繁枝茂葉在和煦的山風中嘩啦啦地作響。伴隨著靈谷松濤、梵唄鐘鳴,遠處仿佛還隱隱傳來一陣陣文人踏青遊賞、“曲水流觴”的歡愉聲……可以想見,李毅士在靈谷寺無量殿(今稱“無梁殿”)前,選好角度後便打開畫夾,盡情地沉浸在心靈世界與大自然的默默交流當中。經過觀察、提煉、概括等一系列的創作寫生,映入腦海的佛寺禪院、碧海林濤,灌叢芳草等,皆一一定格在畫傢的丹青之中,幽雅宜人的情境躍然畫面,不禁讓觀者思古萬分、放懷吟哦。

整幅油畫圖像構置嚴謹巧妙,繁簡虛實得當,景物造型準確,筆觸輕松流暢,色彩清秀雅致,其中的明暗變化與細差的整合,皆服從於創作主題及繪畫情境的需要,充溢著4G影像回傳多鏡頭行車紀錄畫傢所推崇的古典寫實主義畫格,藝術地再現瞭“山有靈氣、谷有合水”等靈谷勝境的誘人魅力。人們從中可見,當時李毅士不僅已經在探索西洋繪畫如何民族化的風格特質,似乎還在借景抒懷,通過手中妙筆來抒發對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贊美之情,由衷地表達自己質樸、純真而富有率性的心境,同樣亦再現瞭畫傢一絲不茍的藝術創作態度。
arrow
arrow

    neaunetxcex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